本文作者:dfnjsfkhak

新能源汽车 瓶颈-新能源汽车瓶颈有哪些

dfnjsfkhak 04-09 31
新能源汽车 瓶颈-新能源汽车瓶颈有哪些摘要: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新能源汽车 瓶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新能源汽车 瓶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新能源汽车发展、普及的最大瓶颈是什...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新能源汽车 瓶颈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新能源汽车 瓶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新能源汽车发展、普及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2. 电瓶技术的瓶颈什么时候能突破?
  3. 新能源汽车的乱象有哪些?你对这个行业有哪些疑惑?未来该怎么办?
  4. 电动汽车的发展存在哪些瓶颈?

新能源汽车发展、普及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个人觉得之后电动车发现的瓶颈主要有两点

1.充电桩分布,这是一个大而系统的基础工程,规划一定要合理,避免重复建设,不合理建设;

新能源汽车 瓶颈-新能源汽车瓶颈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充电时间,随着科技的发现这点应该很快会解决,快充技术控制在10分钟之内充满一辆车,应该是可接受的合理范围。


电瓶车的推广是整个产业链同步进行才能有所希望的事,目前的电瓶车几乎没有成熟的地方。而在这个陌生的产业链上有一个环节不对都是死路。我说的不是新能源车,而是电瓶车。我从不认为新能源是电瓶。最关键的是新产品要有良好的技术突破,他没有,关键是有比较,跟谁比,当然是大家最熟悉的汽油车,一比就发现关键部分全部是弱势。甚至是不可逾越的,就政策给的那一点可以忽略不计的所谓好处,只能在本来就萎靡不振的市场上再给大家申明这车是不好的,要靠补贴来吸引大家的。而且如果说一个产品要从研发到成熟是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的,但这个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没有等的时间,卖不动马上就面临倒闭,马上就面临发不出工资,然后马上就倒闭。我国喜欢急功近利的干事,一窝蜂似的,不管自己适不适合,而是盲目看政策,这在经济向好的时候没问题。而时下大家有车能比较,都不是傻子,还有互联网通气,一聊就什么都明白了。所以以现在的干法,新能源或许可以,但电瓶车一定死。

充电设施的普及,继航能力的提高,如何造出高性价比的车,目前市场上很多能看到的电动车,基本全身电瓶,纯粹是没得技术含量,农民工都能造出来的车满街跑,国家还能给补贴,想试问这样的发展会是出路吗?

新能源汽车 瓶颈-新能源汽车瓶颈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目前阻碍新能源汽车发展,或者说TA的瓶颈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成本保养费用相较于燃油车较贵

最为突出的就是电池贵,作为新能源的核心,电池的制造工艺复杂,一块电池的成本比燃油车的发动机还贵上不少,这导致新能源汽车售价很高。如果没有国家补贴,可想而知这类车会有多难进入大众的视野。

新能源汽车 瓶颈-新能源汽车瓶颈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此外,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商业险会贵一些。一般来说,燃油车险根据车价来定,而新能源汽车的保险则根据补贴数额来定。简而言之就是补贴金额越高,保险费用也会相应提高。

2、技术问题依旧没法克服,续航能力不足

目前国内新能源车市场上销售的纯电动汽车产品越来越丰富,但绝大多数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都在350公里左右;而续航里程超过400公里的纯电动车屈指可数。

其次,纯电动汽车使用电池作为能量的储存装置,但电池的性能会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而降低,长期多次反复充放电之后电池的性能也会出现衰减。

电瓶技术的瓶颈什么时候能突破?

1 电瓶技术的瓶颈目前尚未突破。
2 目前电瓶技术的瓶颈主要体现在电池容量、充电速度和循环寿命等方面。
电池容量限制了电瓶的续航能力,充电速度慢则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而循环寿命短则需要频繁更换电池。
这些问题限制了电瓶技术的发展。
3 为了突破电瓶技术的瓶颈,科学家们正在进行各种研究和探索。
例如,研发新型电池材料,如固态电池,可以提高电池容量和循环寿命;探索新的充电技术,如快速充电和无线充电,可以提高充电速度和方便性。
此外,还有一些新兴技术,如氢燃料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也有望在未来成为电瓶技术的突破口。
4 尽管目前电瓶技术的瓶颈尚未突破,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可以期待未来电瓶技术会有更大的突破,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便捷和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

新能源汽车的乱象有哪些?你对这个行业有哪些疑惑?未来该怎么办?

所谓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如果摆脱不了火文明带来的科技体系的话。没有一个个好的能源供给基础,就是瞎胡闹!所以,还是先去打好能源基础为佳。否则,这就是一个能够使人跳楼的大坑。

从2007年开始关注新能源汽车,十年多时间,见证了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也亲历过行业的迷茫与踯躅。

1.新能源从最开始的混合动力到增程式混动,插电式混动,纯电动,目前来说,技术路线并没有完全明朗。因为纯电动的问题太多,以至于***开始考虑燃料电池,甲醇燃料。

2.行业的乱象太多了。最典型的就是前几年的骗补***,那次大地震,海格客车被罚八个亿,南京金龙也从此一蹶不振。即便是现在,生产企业仍不乏动机不纯的情况。

3.许多企业还在打着新能源造车的幌子骗取国家补贴,实际上到头来一场空,比如博郡汽车,曾经也是雄心壮志,目前早已不为人知。

4.尽管问题多多,但新能源的方向已不可逆转,目前。几乎不存在一家不研发新能源产品的企业,只是问题需要重新来权衡罢了。

5.补贴退出也是迟早的事情,市场真的做好没补贴还会选择新能源的地步了吗?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国内基本就是蓄电池三元锂的电动汽车,只是新能源的一种,像燃料电池,氢能等其它方式的新能源。目前国内主要是政策红利支撑,各个厂商都以燃油车为基础进行改进加装电池及电机完成成品车,没有在整体配重,安全角度进行新的平台设计,短平快的造车只是短暂的***,没有走上世界的品牌及水平,还有待提高!

电动汽车的发展存在哪些瓶颈?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未来电动汽车将是我国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及增长点,未来电动车发展主要存在以下瓶颈!1电动车的电池质量及续航里程问题,比如北汽新能源的EC180,EX260,EU400,,,最高续航里程才180,260,400公里这样的距离家用还是没问题,一旦跑高速,跑长途就要计算好了!2充电问题,目前,电动汽车充电柱,尤其是公用充电柱,充电桩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动车的发展!3价钱问题,目前市场上的电动汽车普遍比燃油汽车贵三分之一~二分之一,除去***补贴外也要贵不少,据悉2018年后,***补贴会逐渐减少到最后没有补贴,到时又有多少人会买电动汽车呢,毕竟阶格摆在这里。4售后问题,现在电动汽车还在起始阶段,后续服务维修,保养店面少,后期保养尤其挽电池成本也是不少[_a***_]考虑的问题!

无非两点,技术和市场接受度。

新能源车市场的发展虽然很迅猛,很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技术水平方面,电池的能量密度、电控系统等等三电技术还在不断更新,事实上,比亚迪等车企虽然已经掌握了其中的核心技术,但想要解决续航里程焦虑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新能源市场真正的春天不到到什么时候才能到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技术趋于成熟和稳定,也就是说市场的发展由纵向发展区域横向发展,对于消费者者而言,也是如此,很大一部分消费者也都在观望,等待符合他们心目中条件车型

另一方面是市场接受度,除了技术升级导致的消费者观望,纯电动车的价格、充电服务等等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充电是否方便、充电时间多久,都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纯电动车价格高,国家补贴推出后价格也会上涨。而就目前而言,除了北上广深等限牌城市,纯电动车的市场接受度不高,主要原因也大都集中于此。而目前我国的充电桩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保有量,虽然***已经放开民间资本进入公共充电桩产业,但投资长回报慢,盈利模式不清晰等原因,导致很多充电桩企业难以维持,最终倒闭,个人充电桩也面临安装难、安装贵等问题。

1.能源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突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本质不只是汽车工业弯道超车,更重要的是能源战略布局。“光伏+储能+电车”这一套新能源体系最大的意义,不是为了环保,而是为了替代化石能源体系,实现能源自主。中国缺煤吗?不缺,更不缺电,经过几十年的能源布局,中国已经成功把电价降低了。那我们缺什么?缺石油啊! 如果中国能让50%的汽车改用电,那会大大增加我国的能源安全。

2.智能化技术有待提升:汽车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发展与工业基础的发展息息相关,从1769年,法国人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驱动三轮汽车到1885年第一辆只能跑12迈的汽油汽车“奔驰一号”到现在普遍能跑到200km/h的家用汽车,进入20世纪80年代,汽车逐渐步入电子化、智能化,新兴的电子技术取代汽车原来单纯的机电液操纵控制系统以适应对汽车安全、排放节能日益严格的要求。绿色能源已成为汽车的首选,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汽车技术,将是这个时代主要的发展方向。所以苹果及时掉头,电车搞不过搞AI去了。

3.国力地位提升:包括但不限于国产新能源汽车,所有made in China的产品要想成为世界一流,一定是基于日益昌盛和有话语权的国力支持,有了好产品,但如果让世界能看到,需要加强品牌向上的建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新能源汽车 瓶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新能源汽车 瓶颈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kglkp.com/post/21522.html发布于 04-09

阅读
分享